• 抖圈为赌而生尊龙_为du而生官网入口 - 抖圈抖圈

    【中国绿色时报】提档升级 浙江花儿别样“红”

    发布时间:2012-11-1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松龄 何晓玲 张健康     字体大小:    

     

    花卉苗木看浙江!

    浙江人谦虚地称,“只能说走在前列”。但其骄人业绩难挡齐聚的目光:

    2011年浙江花卉苗木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花木栽培面积达193万亩,总产值达406亿元,花木种植规模和产值居全国前列;以占全省种植业4%的面积,产出了占全省种植业11%的产值,浙江花木业位居全省种植业第一位,成为浙江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时,“外向型”经济突出的浙江省面临转型,此时浙江花木业“逆势而上”,成为浙江省转型升级的一抹亮色。其发展思路和创新做法也为全国花木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多花齐放: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谁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谁就赢得了品种创新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占领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浙江花木业发展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占领先机。

    数据表明:浙江花卉苗木品种全国最多,其中花卉栽培品种达2500个;全省共有花卉研发机构50多家,科研人员1000多名;自2005年以来,共获得花卉研发成果100多项,通过国家和省级观赏植物审(认)定品种37个。

    据浙江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副站长洪兆龙介绍,“随着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2009年,整合全省育种资源和主要科研力量,创建了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浙江花卉种苗产业发展;2010年,成立了浙江省唯一一个以省花卉协会牵头的林木种苗与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目前,建成了金华山茶物种园、安吉竹种园、森禾蝴蝶兰资源圃和杭州绿地桂花园等国家级水平的种质资源库。茶花、桂花、玉兰等传统名花育种水平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自金华国际山茶物种园建成以来,浙江培育茶花新品种20多个,其中7个品种获得国际品种登录权。“十一五”期间,我国获国际登录茶花新品种74个,浙江选育的达40多个,占据了半壁江山。

    桂花品种资源全世界共160个,而杭州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桂花基因库收集了130多个,其中60个为独有品种。

    同样,企业、花农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十分强劲,成为浙江新品种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一直以来,我国F1代仙客来种子只能从国外进口,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写了历史,选育的仙客来系列品种填补了我国仙客来制种行业的空白;公司创新突破的多花树型蝴蝶兰新品种,则填补了浙江省花卉产业在优新品种创新、产品技术升级等领域的多项空白,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加速推动了蝴蝶兰产业的健康发展。

    利用国际山茶物种园资源,金华花之海园艺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杜鹃红山茶”,让濒危的茶花物种在金华开出鲜艳的花朵,弥补了茶花夏季无花的缺憾。

    金华市花农方永根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研发团队,自1997年以来,已筛选出1000多个具有优良特性的杜鹃花新品种株系,其中有200多个新优品种处于推广阶段,有18个杜鹃新品种被授权保护。

    新品种的开发不仅抢占了市场,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3年,红叶石楠等新品种经推出后,累计创造产值80亿元。浙江锦林佛手有限公司培育的小果型“千指百态”佛手新品种,面市后大受欢迎,每亩年产值可达10万元,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

    “坚持‘科技兴花’战略,重点培育新品种,要让‘一花多放’变成‘多花齐放’”。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对浙江花卉产业的期许正在变成现实。

    “足智多谋”:实力领航产业发展

    当今,花卉苗木的市场竞争,早已不单单是数量的竞争,而是产业化、标准化、差异化甚至是市场意识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如何才能保持在全国花木产业的领航地位?打造大企业、造就大市场、做特色产品成为浙江花木产业加快发展的一组“重拳”。

    据2011年统计,浙江花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园林绿化一级施工资质企业90多家,二级企业200多家,在全国50强中,浙江有19家。这些企业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消化”了一大部分苗木,拉动了全省苗木销售市场。

    自2010年以来,浙江有4家企业获得“全国十佳花木种植企业”殊荣。其中,森禾种业、虹越花卉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作为中国唯一代表,被推荐参加“国际种植者”评选,并分别获得全球第二名和第四名的佳绩。浙江花木企业成功跻身国际一流行列,为浙江花木打响了全国乃至世界品牌。

    打造品牌会展,提升浙江花卉产品知名度。

    中国(萧山)花木节、中国(金华)苗木交易会、中国(长兴)花木大会等等接连不断举办,品牌和销量双收成为展会最大的成效。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萧山)花木节已连办9届,从2011年起,花木节上升为国家级展会。2012年,参展企业达成销售意向6亿元。浙江花木大量销往全国各省,并出口多个国家。

    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个性化发展同样成为浙江市场营销的制胜点。

    “小苗卖0.5元,大苗能卖到1000元左右,如果通过造型艺术化处理后,苗木身价倍增,每棵售价可达到10万元、20万元甚至是上百万元。”洪兆龙以罗汉松为例,算了一笔账。

    造型苗木前景广阔,近几年,浙江组织相关部门通过花木节、博览会传授造型苗木的相关技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精品化的路线,大大提高了浙江苗木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产业发展,浙江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近几年,浙江部分老板“借地生花”,开始将基础建在土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学习荷兰花卉拍卖市场的运作模式,把总部设在浙江,保留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核心环节;把基地设在外地,解决本省土地资源不足和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洪兆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保证浙江花木产业持续发展。

    据了解,浙江还在酝酿发展电子商务等销售模式,逐步增强发展后力,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花木产业的发展水平。

    “点花成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浙江花木产业规模不算全国最大,但浙江的花农号称全国最挣钱。

    2011年,浙江花木种植人均产值达3.6万多元,花木种植亩均产值8057元,成为浙江效益最高的种植业。2010年,金华市本级花农人均纯收入达2.2万多元,高出全市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萧山的新街、余姚的四明山、长兴的泗安等花木主产地,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来自花木行业。

    花木大村演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别墅”村、“轿车”村,在浙江屡见不鲜。

    长兴县泗安镇早些年经济落后,自2000年发展花木产业以来,八成以上的农民住上了楼房,大部分的农民开着小车去干农活,由过去的“一穷二白”变成了现在的“一富二绿”。

    金华市下张家村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花木亿元村。1999年,下张家还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贫穷村庄,2000年,金华市国际山茶物种园落户后,全村开始大力发展以茶花为特色的花木产业。2011年,通过花木销售,村民人均收入达5万多元,10年收入涨10倍。

    金凤龙是下张家村最早搞茶花种植的村民之一,当年靠肩挑走南闯北卖茶花苗木发家致富,1994年花30多万元建起了村里第一幢3层楼房。2010年,金凤龙全年花木销售收入超过700万元。

    金华市花木产业的发展还直接带动了物流服务、休闲旅游等其他相关产业,其产值超过20多亿元。全市花木生产每年仅直接支付劳务性工资达2.7亿元;每到销售旺季,金华公路上每2辆大吨位货车中就有一辆是运送苗木的。

    “点花成金”点燃了浙江农民发展花木产业的热情,浙江花木产业风生水起。2011年,随着长兴县和宁波市北仑区被评为第二批“中国花木之乡”,浙江花木产业的集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其生产规模和竞争优势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如今,浙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萧山的龙柏、黄杨等花灌木,金华的茶花、桂花,北仑的杜鹃、茶梅,嵊州的玉兰,奉化五针松、余姚的红枫、樱花等,皆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特色花卉区域品牌,其产量和价格对国内市场有重要影响力。

    “抓品种、抓技术、抓营销、抓市场”,洪兆龙用简单的4个词语勾勒出浙江花木产业提档升级的四大要点,也展现了这一美丽产业在浙江绽放出的最美丽光彩。